時、大師至寶林。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,出於城中大梵 寺講堂,為眾開緣說法。師升座次,刺史官僚三十餘人、儒宗 學士三十餘人、僧尼道俗一千餘人,同時作禮,願聞法要。當時六祖惠能大師回到曹溪的南華寺,有一位官員親自到寺院 ,禮請大師到城裡的大梵寺為大眾說法。那一次法會有官員、 有知識份子各三十餘人,有出家男眾、女眾,還有在家修行人 ,全部大概有一千多人參加。他們很恭敬虔誠的請六祖惠能大 師說法。
大師告眾曰:『善知識!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 了成佛。善知識!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。』六祖開口第一句話就說:『各位善知識!所謂善知識是心地善 良的人,而且他們學習了許多知識用來行善、菩提自性,本來 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』
惠能嚴父,本貫范陽,左降流于嶺南,作新州百姓。此身不幸 ,父又早亡,老母孤遺,移來南海,艱辛貧乏,於市賣柴。時 ,有一客買柴,使令送至客店;客收去,惠能得錢,卻出門外 ,見一客誦經。惠能一聞經語,心即開悟,逐問:『客誦何經 ?』客曰:『金剛經』復問:『從何所來,持此經典?』客云 :『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。其寺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,門 人一千有餘;我到彼中禮拜,聽受此經。大師常勸僧俗:『但 持金剛經,即自見性,直了成佛。』惠能聞說,宿昔有緣,乃 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,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。 惠能安置母畢,即便辭違,不經三十餘日,便至黃梅,禮拜五 祖。惠能的父親籍貫范陽,任官職,因故被眨至嶺南,變成新州的 老百姓。很不幸!他幼年父早逝,母子相依為命,家境貧因, 在街巿賣柴為生。有一天,客人向他買柴,叫他送到客店,客 人收了柴,惠能領了錢,正要出門回家,聽到誦經聲,他一聽 就懂經義了。他請教那位客人誦的是什麼經?那人告訴他是金 剛經;他又問:『這部經典是從那裡學來的?』那人說:『從 黃梅縣東禪寺請來的,那裡的住持是禪宗的五祖弘忍大師,有 門徒一千多人,我在那裡恭敬虔誠學了這部經。』又告訴惠能 :『五祖常常勸告徒眾,無論出家眾、在家眾,要好好地了解 ,實行這部金剛經,自然就會見性。』。
那個買柴的人可能前世與惠能有緣,他給了十兩銀子要惠能安 頓媽媽的飲食起居;爾後,教惠能前往黃梅縣去朝拜五祖。惠 能辭別了母親,走了三十幾天才到黃梅。
祖問曰:『汝何方人?欲求何物?』惠能對曰:『弟子是嶺南 新州百姓。遠來禮師,惟求作佛,不求餘物。』祖言:『汝是 嶺南人,又是獦獠,若為堪作佛?』惠能曰:『人雖有南北, 佛性本無南北;獦獠身與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別?』五祖更 欲與語,且見徒眾總在左右,乃令隨眾作務。惠能曰:『惠能 啟和尚,弟子自心常生智慧,不離自性,即是福田。未審和尚 教作何務?』祖云:『這獦獠根性大利!汝更勿言,著槽廠去 !』惠能退至後院,有一行者,差惠能破柴踏碓。經八餘月。禮拜五祖後,五祖問他:『你是何方人士?想求什麼?』惠能 回答說:『第子是嶺南新州人,我走這麼遠來禮拜您,只有一 個目的,就是要成佛,再沒有其他的要求。』五祖就考驗他說 :『你是嶺南人﹝當時嶺南好比是邊疆,是文化落後的地方﹞ ,又是獦獠﹝是文化水準低的邊疆民族﹞,你憑什麼成佛?『 惠能機智地回答說:』人雖然有南北之分,佛性本無南北。
五祖聽到惠能能夠不卑不亢、穩重的回答,本想跟他繼續討論 下去,可是其他的徒弟都圍繞在旁邊,所以五祖就叫徒弟帶他 去工作。惠能走了三十幾天才看到五祖,未能與五祖多請益, 就叫他去工作,實在有點捨不得,想問個清楚,繼續就說:『 報告老師,徒弟我心裡常生智慧,很自然就能夠觀察世間的道 理及出世間的真理。現在不知道老師您要我在僧團裡做什麼事 ?』五祖訓他:『你這個番仔!不要再說了!去磨房工作去! 』惠能就乖乖地到後院做一個行者。
祖一日忽見惠能曰:『吾思汝之見可用,恐有惡人害汝,逐不 與汝言,汝知之否?』惠能曰:『弟子亦知師意,不敢行至堂 前,令人不覺。』於是一位資深的行者就指揮惠能去劈柴、樁米。經過了八個月 ,有一天五祖無意中看見了惠能,就對他說:『我認為你的見 解相當正確,只是我怕有人嫉妒你、想害你,所以你第一天來 ,我就沒有跟你多說話,你知不知道?』惠能回答:『弟子知 道,所以自從第一天拜見您老人家以後,我就不敢再去您的房 間,也不敢到課堂,免得引人注目!』
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,吾向汝說:『世人生死事大;汝等終日 只求福田,不求出離生死苦海。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汝等各 去自看智慧,取自本心般若之性,各作一偈來呈吾看,若悟大 意,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。火急速去!不得遲滯!思量即不中 用!見性之人,言下須見。若如此者,輪刀上陣,亦得見之。有一天五祖召集徒眾宣佈說:『我今天有事情告訴大家!你們 知道嗎?我們人來到世間,一定會經歷生、老、病、死的過程 ,就會有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。我們感覺器官的作用,帶 給我們精神上的感受是痛苦的多、樂趣的少,這叫做『五陰熾 盛』。如果想離苦得樂,不再生生世世、來來回回,換湯不換 藥地受這種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 熾盛之苦的話,你們必需了解生從何來?死從何去!明白死亡 的真面目、死亡的過程,再準備如何去面對死亡、經歷死亡, 從死亡過程中得到經驗、得到體會,應用於出生至死亡的這段 時間利人利己、學習成佛。這些重大的事情,才是我們生命中 最重要的目標,也是人生最大的意義。』
五祖接著說:『可是我覺得大家來學佛,忙著求福報、求大富 大貴、長命百歲、多子多孫、有求必應,大家都不曾想過要了 解生命的過程、生命的結局,以及怎麼去面對死亡、如何才不 畏死亡,甚至利用此生來實踐利人利己,以至於脫離一輩子又 一輩子,受這種換湯不換藥的苦惱啊!』『如果想了解生死大 事的話,首先必須要知道這臭皮囊就像衣服,我們的本性就像 身體,每一次出生、每一次死亡,只不過像換了一件衣服罷了 。大家常常只著重於衣服、任由本性迷失。就算有福報、大富 大貴、長命百歲、有求必應,那都是曇花一現,極為短暫,沒 有意義!』
『今天我希望大家觀察世間的道理,觀察出世間的真理,而不 用以前你們所學習得來的經驗、價值觀去衡量它!你們試著將 三藏十二部經所學過的道理、學得的真理,把它們用幾句話濃 縮起來,交給我。只要有人概念正確,我就把成佛的要訣教他 ,讓他流傳;因為他已到達得到要訣的程度,可以準備畢業了 !』。
得眾處分,退而遞相謂曰:『我等眾人,不須澄心用意作偈, 將呈和尚有何所益?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,必是他得,我輩謾 作偈頌,枉用心力。』諸人聞語,總皆息心,咸言:『我等已 後依止秀師,何煩作偈?』『寫偈真難啊!』大家退了下去就在那兒議論紛紛。有人說: 『我看啊!我們這些小徒弟不用寫了!不用想了!這麼深!這 麼難!怎麼寫得出來呢?我看只有一個人可以寫得出來,就是 我們的大師兄-神秀!因為師父稱讚他的程度高,而且神秀當 過官的,文筆、學問都很好,平常上課師父難得出來講話,都 是大師兄來代課。』『我想能把偈寫好的人,就是我們大師兄 了!我們就算用心想,也白費功夫!』又有人說:『只要我們 大師兄得到了武林秘笈﹝成佛的要訣﹞,大家就跟他學就好了 ,何必傷腦筋!』於是眾人都放棄了作偈!
神秀思惟:『諸人不呈偈者,為我與他為教授師,我須作偈將 呈和尚。若不呈偈,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?我呈偈意, 求法即善,覓祖即惡,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?若不呈偈,終 不得法。大難!大難!』神秀聽了師弟們的話,起了煩惱心:『大家都不寫,公認只有 我才會寫,那自然我一定要寫了!不過話又說回來,如果我不 寫,師父又怎麼知道我是否夠程度來接捧呢!』『我寫這首偈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求法!求成佛的要訣,而不是想當師父的繼 承人,更不是刻意想當掌門人!大家和我自己都是這麼想法, 這才是對的。因為若不寫偈呈上五祖,就不能得到真傳要訣, 唉!真是左右為難,希望大家能夠了解我的苦衷。』五祖堂前,有步廊三間,擬請供奉盧珍畫『楞伽經變相』及『 五祖血脈圖』,流傳供養。
五祖的道場中,課室旁邊有三條走廊,走廊的牆壁是做通告用 的,五祖本來計劃請一畫家在牆壁上畫一幅釋迦牟尼佛當年在 錫蘭楞迦山講楞伽經的景象,另外一面牆壁則預留給禪宗傳承 血脈圖用的。
神秀作偈成已,數度欲呈,行至堂前,心中恍惚,遍身汗流, 擬呈不得;前後經四日,一十三度呈偈不得。秀乃思惟:『不 如向廊下書著,從他和尚看見,忽若道好,即出禮拜,云是秀 作;若道不堪,枉向山中數年,受人禮拜,更修何道?』是夜 三更,不使人知,自執燈,書偈於南廊壁間,呈心所見。神秀終於寫完了偈,好幾次想呈給五祖驗證,但到底程度夠不 夠、合不合格?連神秀自己也沒有信心。幾次走近師父的門前 就很害怕,不敢敲門送進去。就這樣過了四天、十三次的往返 ,神秀不得已只好這麼想:『倒不如我把這首偈寫在牆壁上! 如果師父經過看到說:『好啊!這表示及格了!我就出來承認 是我作的。』『如果師父說:『這個還不及格!』那我在山中 道場這幾年來為人師兄,為大家講經說法,教大家如何修行, 豈不都是白費了!』神秀暗自打算,一天半夜三更之際,將自 己多年學佛心得,寫成一首偈提在南面走廊的牆壁上。
偈曰:『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 。』秀書偈了,便卻歸房,人總不知。秀復思惟:『五祖明日 見偈歡喜,即我與法有緣;若言不堪,自是我迷,宿業障重, 不合得法。聖意難測!』房中思想,坐臥不安,直至五更。他寫的是:『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 塵埃』偈文的意思是:我們的身體是用來印證菩提的工具,我 們的心靈、頭腦就像是能夠分析是非善惡的主體,因此我們要 常常照顧好自己的身體,保持頭腦清楚、觀念正確,不要讓身 體提早老化,更不要讓我們的頭腦退化、糊塗。神秀寫了偈後 匆匆回房中,又三心兩意地想:『明天師父看到這首偈,若是 喜歡,大概我與成佛之道有緣啦!如果師父說不夠格的話,那 是我的程度不到,是多生累劫業障啊!不應該得到正法傳承。 到時五祖如何處置,真是難以猜測!』神秀在房間裡想來想去 、坐立難安,恍恍惚惚到天明。
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,不見自性。天明,祖喚盧供奉來,向南 廊壁間繪畫圖相,忽見其偈,報言:『供奉卻不用畫,勞爾遠 來。經云:『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』但留此偈,與人誦持。 依此偈修,免墜惡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。』令門人:『炷 香禮敬,盡誦此偈,即得見性。』門人誦偈,皆歎:『善哉! 』天亮時,五祖所請的盧姓的畫家來了。可是當五祖看到有人將 偈寫在牆壁上,就對那位畫家說:『佛經說『凡所有相,皆是 虛妄。』意即一切現象都是變化、無常的,有許多事並不是絕 對的必然!既然有人把這首偈寫在這個牆壁上,我想就叫大家 來唸,讓大家跟著去做,免得大家走錯了路!我看不用畫畫了 !傳承也不用寫出來了!』
五祖指著牆上的偈對弟子們說:『如果有人照這首偈的方法去 修行,就會得到很大的好處!』並且告訴他們:『要燒香禮拜 ,恭敬虔誠的誦念,讀透了這首偈,更上一層樓,就是體悟自 性的開始。』
祖三更喚秀入堂,問曰:『偈是你作否?』秀言:『實是秀作 ,不敢妄求祖位,望和尚慈悲,看弟子有少智慧否?』祖曰: 『汝作此偈,未見本性,只到門外未入門內。如此見解,覓無 上菩提,了不可得。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 ,不生不滅。於一切時中,念念自見,萬法無滯,一真一切真 ,萬境自如如,如如之心,即是真實。若如是見,即是無上菩 提之自性也。汝且去一兩日思惟,更作一偈,將來吾看;汝偈 若入得門,付汝衣法。』神秀作禮而去。又經數日,作偈不成 ,心中恍惚,神思不安,猶如夢中,行坐不樂。不久以後的一天晚上,五祖把神秀叫進房間,問他:『牆上的 那首偈是不是你所寫?』神秀說:『是我寫的。不過我不敢奢 求當您的繼承人,我並沒有妄想要做掌門人,我只希望師父您 慈悲,考核我的程度夠不夠?』五祖就對他說:『你啊!還差 得遠呢!什麼叫做『本體』你都不知道!你尚在門外!還談不 到登堂入室見本體!』『以你這首偈的見解,想知道什是本體 ,是不可能的!菩提、覺的本體,必需要有證悟的人才能寫得 出來,它是無法根據外人給予的觀念或自己所學的來表達。覺 的本體是不生不滅,從來未變化的,無論在任何時間、空間下 ,它都是存在的。我們的感官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面對 的對象都離不開它。只要你了解了本體,就了解一切的物質、 能量、訊息。』『至於什麼叫做了解物質、能量、訊息呢?你 可以運用物質才談得上了解物質,就如同你了解一個人,才能 用這個人。如果你說你了解這個人,卻又不知他的長處、缺點 ,那就談不上了解了!所以你真的了解本體的話,無論是無情 的物質、能量,乃至有感情生命的訊息及生命形態,你都可以 完全地如實觀察了解,運用自如。如此,一真一切真,一切萬 法都離不開本體,一切我們所見、所聽、所聞、所觸摸、所嘗 、所想的都是本體的現象而已。如果你真的看到本體,自然就 能夠體會了!』『我現在給你兩天的時間,你再去作首偈來給 我!如果你了解了、程度夠了!我就會把我們的本尊釋迦牟尼 佛用過的缽、披過的袈裟傳給你,象徵你是第六位祖師繼承人 ,我也會把成佛的要訣告訴你!如果你程度還沒到達,說了也 等於白說!』神秀被師父這麼一講,他內心更為不安,再怎麼 絞盡腦汁都無法創出新的句子來,因此就渾渾沌沌,食不知味 、臥不成眠。
復兩日,有一童子於碓坊過,唱誦其偈,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 見本性。雖未蒙教授,早識大意,逐問童子曰:『誦者何偈? 』童子曰:『爾這獦獠不知。大師言:世人生死事大,欲得傳 付衣法,令門人作偈來看,若悟大意,即付衣法為第六祖。神 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,大師令人皆誦。依此偈修,免墮 惡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。』惠能曰:『我亦要誦此,結來 生緣。上人!我此踏碓八個餘月,未曾行到堂前,望上人引至 偈前禮拜。』有一天,有個小孩經過廚房,邊走邊唱,唱唸著的正是神秀在 走廊上所寫的那首偈,惠能一聽就知道這首偈的程度還不夠! 尚不知什麼是本體!於是惠能就問這童子:『你唸的是什麼偈 啊?』因為惠能做的是最粗賤的工作,而且他來到這個道場一 連八個月都在磨房,住的是馬房,從來沒有去過教室。在這兒 連小孩子都可以進佛堂聽經說法,唯有惠能從未去過!我們怎 麼知道呢?大家看下去。連這個小孩也欺負他,先訓他:『你 啊!你是少數民族、邊疆人,什麼都不懂。』童子又轉告五祖 的話:『人呀!來到世間,必定經過生、老、病、死。在這四 個過程中,每個人都會經驗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。我們的 感覺器官、精神作用帶給我們的痛苦多、歡樂少。如果不想生 生世世換湯不換藥、投胎轉世、受盡苦惱的話,就必須了解生 從何來、死往何去。生命的形態到底是怎麼轉移?過程如何? 怎麼才能掌握不受生死的約束?這才是我們人生的第一大事, 也是生命的意義。』『所以老師父說他要把成佛之道的要訣傳 下去,把釋迦牟尼佛用過的缽、穿過的袈裟傳下來!誰能夠把 佛法的道理寫成幾句話,只要觀念正確,就可以成為繼承人。 』
童子又接著說:『我們的神秀大師在朝南的牆壁上寫了一首頂 呱呱的偈,師父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必需要唸,如果依照這首偈 的方法修行,就不會墮惡道,也不會走錯路,而且還會得到很 大很大的好處呢!』惠能說:『那麼我也要唸,好讓來生走錯 路!不過我來這個道場八個多月都在磨房,沒有到過教室,根 本不曉得走廊在那裡,可不可以麻煩你老大帶我去啊!』
童子引至偈前禮拜。惠能曰:『惠能不識字,請上人為讀。』 時有江州別駕,姓張名日用,便高聲讀。惠能聞已,逐言:『 亦有一偈,望別駕為書。』別駕言:『汝亦作偈,其事希有! 』惠能向別駕言:『欲學無上菩提,不可輕於初學。下下人有 上上智,上上人有沒意智。若輕人,即有無量無邊罪。』別駕 言:『汝但誦偈,吾為汝書。汝若得法,先須度吾,勿忘此言 。』惠能到了走廊,看到大家都在抄寫,就說:『我不識字,可不 可以請那一位唸給我聽!』。那時,剛巧有一位當官的張日用 就高聲的唸;惠能聽了馬上就說:『我也有一首偈,可否麻煩 您幫我寫上去?』張日用很不屑地說:『有沒有搞錯啊?連字 也不認識的人,也想當繼承人!這豈不是笑話!你也會做偈啊 !真是新聞!』惠能還是憑著一顆平常心,既不驕傲、也不自 卑!他對張居士說:『如果想學最高的學問-覺的本體的話, 您可不能看不起剛入門的人啊!你要知道在世間,有時候沒有 社會地位、沒有讀過書、沒有家庭背景、也沒有事業基礎的人 ,卻是很有智慧的。但很有社會地位、經歷、聲望、及有背景 的人,有時候卻是聰明一世、糊塗一時,做起事來,缺乏智慧 !如果我們隨意看不起人,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!』張 居士聽了惠能的話,覺得有道理,就答應幫他寫,不過他提出 一個條件:『聽你言之有理,我就答應你了!不過有一交換條 件。如果你這首偈及格了,繼承了衣缽,可要記得將成佛要訣 第一個告訴我哦!』
惠能偈曰:『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 塵埃?』書此偈已,徒眾總驚,無不嗟訝;各相謂言:『奇哉 !不得以貌取人!何得多時,使他肉身菩薩?』祖見眾人驚怪 ,恐人損害,逐將鞋擦了偈曰:『亦未見性。』眾以為然。五祖道場的學生都是多年經過五祖與神秀的教導,對佛學也有一 些基礎概念,所以大家發現惠能比神秀的程度高,他們都很驚訝 !驚訝之餘又在底下嘰嘰喳喳:『唉啊!真的不可以貌取人!喔 !看這個邊疆民族、番仔這樣子修下去沒多久就可以成為活在人 間的修行印証模範者!』
五祖出來看到大家大驚小怪,就耽心會有人害惠能,於是五祖脫 下鞋子,把惠能的偈擦掉,他說:『這首偈也還沒看到本體!』 因五祖這一個舉動,那些弟子觀念又改變:『果真是嘛!他這個 不識字的,怎麼可能寫偈嘛!』
次日祖潛至碓坊,見能腰石舂米,語曰:『求道之人,為法忘軀 ,當如是乎?』乃問曰:『米熟也未?』惠能曰:『米熟久矣! 猶欠篩在。』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。惠能即會祖意,三鼓入室;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,為說金剛經,至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』 ,惠能言下大悟『一切萬法不離自性』。逐啟祖言:『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!何期自性本不生滅!何期自性本自具足!何期自性本 無動搖!何期自性能生萬法!』祖知悟本性,謂惠能曰:『不識 本心,學法無益。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 佛。』因為『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』 這四句偈值得神秀教好幾天的課,於是大家統統去上課,唯有惠 能仍回到磨房做粗工。等大家都去上課,五祖來到磨房看惠能。 因為惠能很瘦小,體重太輕,樁米時踏不動樁碓,需要繫腰石。 然而雖沒有人教惠能,他自己卻知道把石頭綁在腰上,藉石頭的 重力來減輕自己的工作負擔。五祖看到他一起一落地工作就說: 『如果想學佛法,想成佛的人,本來就應該付出自己的力量、盡 自己的義務,為大家服務。』惠能抬頭一看,正是五祖,立即停 止工作,向前參禮,五祖問道:『你的米弄好了沒有啊?』惠能 不假思索地回答:『早就妥當了,只欠一個篩子,篩一篩就好了 !』五祖用錫杖在碓上敲三下,示意而去。
惠能領會五祖的意思,當晚三更時分進入五祖的房間。五祖為不 使人看到,用袈裟把四面窗戶遮起來,為惠能講述『金剛經』。 從開始講起,才講到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』,惠能當下大悟說: 『我懂了!我懂了!我一切都懂了!』於是他發表心得,他說『 凡是我們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,及感官的對象、外界 的森羅萬象,都是從本體演化出來的。
當六祖惠能聽到五祖講述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』就豁然開悟,物 質、能量、訊息都離不開本體,不一不二,他很有自信地對五祖 說:『想不到宇宙的本體不是我們六根所能感覺、思惟的』他肯 定地做結論說:『想不到宇宙的本體樣樣具足,本來就沒有變化 過,如果隨緣觀察,卻又千變萬化;想不到宇宙的本體沒有運動 ,沒有去也沒有來,卻能變化出千千萬萬種最小的微塵、最大的 宇宙,包括有情、無情的眾生。』這時惠能才算悟解什麼叫本體 了。
三更受法,人盡不知,便傳頓教及衣缽。云:『汝為第六代祖, 善自護念,廣度有情流布將來,無令斷絕!聽吾偈曰:有情來下 種,因地果還生,無情亦無種,無性亦無生。』在其他徒眾都不知道的情況下,半夜三更五祖把成佛之道傳授 給了惠能,又把釋迦牟尼佛用過的缽、披過的袈裟也交給他, 並說:『從現在開始,你就是禪宗的第六代繼承人,你要好好 保重,將此頓悟心法流傳於後世,教導有緣眾生,不要讓這個 法門斷絕了!聽我說一首偈吧!『有情來下種,因地果還生, 無情亦無種,無性亦無生』。』
偈的意思是:每個有感情覺知的眾生,都有強烈而放不下的欲 望,往往表現於身口意,有得意的,也有失意的,此謂之業﹝ 行為、動作的累積﹞,由身口意業所堆積而成的能量訊息會形 成一種力量,種植在八識田中,在因緣具足的情況下萌芽,這 就是六道眾生輪迴不息的原動力。我們學佛的修行者,就是要 做到身口意的隨份、隨緣、隨喜,不為滿足私欲,既不患得亦 不患失,做該做之事,既不被傳統及社會規範所束縛,也不刻 意地違背,做到不偏執。無得亦無失地一路走去,直到明白了 後天所學的一切是工具亦是障礙,將之放下,甚至連『本體』 的概念都蕩然無存時,即證悟了『法界』,到達『常寂光淨土 』,脫離輪迴,不生不滅了!
『有情來下種,因地果還生』是指凡夫俗子生生世世在六道輪 轉,『無情亦無種,無性亦無生』是說到了某種程度,連從師 父那裡學來的佛陀所傳的法都要將它空掉。因為釋迦牟尼佛在 燃燈佛授記時也是無一法可得的。但切記,『無情』是指不在 八識田裡落下種子,而非指『殘忍』、『冷酷』之意!
祖復曰:『昔達磨大師,初來此土,人未之信,故傳此衣以為 信體,代代相承;法則以心傳心,皆令自悟自解。自古佛佛惟 傳本體,師師密付本心。衣為爭端,止汝勿傳!若傳此衣,命 如懸絲。汝須速去!恐人害汝。』惠能啟曰:『向甚處去?』 祖云:『逢懷則止,遇會則藏。』自古以來,佛與佛之間唯傳本體,這兩尊佛,一個已成佛、一 個是即將成佛。這兩尊佛之間所「談」的就是本體。我們怎麼 知道?我們再講『金剛經』的一段故事,它說:在然燈佛時, 釋迦牟尼佛是個大修行人,遇到然燈古佛,悟知無一法可得。 什麼叫做『無一法可得』?凡是感覺器官、語言、文字能夠表 達、揣摩及了解的,均稱之為『法』。然燈佛就為這個大修行 人印證:『你將來會成佛,你的佛號是釋迦牟尼。』然後就沒 有再教給他什麼。
一個人當他還需要什麼時,就表示他尚不圓滿;如果他已經圓 滿,就不需要再從外面取得。因此,佛與佛之間就是講這個本 體,本體是自身本具而非外來的,所以佛把『本體』的真象傳 給一個人,這個人再傳下去,兩個人手上都空無所有,這個就 叫做『以心傳心』。
如果你自身本具一個本體,我也仍然還有一個本體,即使把本 體傳給了你,那並不是表示有兩個本體;兩個是數目字,而數 目字是後天學習來的,數目的觀念並不適宜描述本體;只要是 後天學習來的,都是如此,它只是指示一個方向而已,當你到 達一個目標後,這些非自身本具的東西還是統統要把它捨掉的 !『師師密付本心』。『師師』是師與師之間,是指祖師對著 一位能夠成為祖師級的人。『密付本心』是大祖師告訴快要成 為祖師的人:『本體是恆常不分別的,而心是『分別』的意思 。』我既然指出了方向,你就應該看到本體,只是你尚且不知 道如何用來渡化眾生,此時就需要藉重大祖師的指引了。
『衣為爭端,止汝勿傳!若傳此衣,命如懸絲。』當時達摩祖 師因為自外國來,語言溝通不易,方以『衣缽』為證。現在傳 了這麼多代,已經中國化了,如果再傳下去,弟子遲早都會為 『衣缽』而生爭端,所以五祖告之『止汝勿傳』,衣缽傳至六 祖就不再傳下去了。五祖既然知道衣缽易引起戰爭,為什麼還 要傳給惠能呢?惠能有類似達摩祖師語言不易溝通的因緣,他 是個不識字的人,而且在五祖的道場中資歷尚淺、又沒有背景 ;若五祖不將衣缽傳給惠能,惟恐外人難以認同,並加以毀謗 ,因此以衣缽為證物是有必要的。至於為何到了六祖就不再傳 ?『若傳此衣,命如懸絲』佛教徒常自豪的說:『佛教徒是不 會引起戰爭的!』有個故事可以証明,琉璃王企圖毀滅釋迦牟 尼佛的祖國之時,佛陀坐在路中、枯樹下阻檔了三次,結果他 知道那是多生累劫的怨恨不易化解。即使佛陀成了佛,具有大 神通力,也無法扭轉業力,阻檔兇惡殘暴的琉璃王入侵;可見 佛教教義的特點就是眾生平等、不起無故的爭端。不過學佛修 行人,未成佛以前仍為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等無明所障,這一 點我們應該多加警惕,不知各位是否發現,只要有兩個以上的 人所組成的團體,就會有矛盾、磨擦甚至糾紛。在團體中搞內 鬨,是很平常的事,道場裡也不例外,因此五袓特別叮囑惠能 :『衣缽別再繼續往下傳,否則性命危險!』當我們讀此段經 文的同時,應該像照鏡子似的,照一照自己,省察自己是否仍 然沉溺於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中而不自知,試問一下自己,若 是生在當時,自己是否也會為了衣缽傳承而參加爭鬥的行列, 甚至不惜危害他人生命?學佛的人若沒有一顆明明白白的心, 總是將注意力放在其他人、事、物上,讀再多的經典也是白費 。這段經文是我們特別應該借鏡的地方,希望大家深自省思!
五祖對六祖三更授法、傳了衣缽後,要求他:『你趕快走吧! 我擔心會有人害你!』惠能問道:『我到那裡去呢?』五祖說 :『逢懷則止,遇會則藏。』此句話有人解釋為:五祖交代六 祖『你去到地名有個『懷』字的地方,你就停留在那裡,如果 地名有個『會』字,你就躲起來吧!』雖是如此解釋,但地名 有『懷』或『會』字的很多,怎麼會知道是哪裡呢?因此也有 人認為『懷』是懷抱,是陷阱的意思;有陷阱的地方就不要踏 進去。『會』是容易被人追著、發現的地方,你就要藏起來。 既然已是『無一法可得』,此時五祖不會再指示惠能該去什麼 地方了。
惠能三更領得衣缽,云:『能本是嶺南中人,素不知此山路, 如何出得江口?』五祖言:『汝不須憂,吾自送汝。』祖相送 直至九江驛,祖令上船,五祖把艣自搖。惠能言:『請和尚坐 ,弟子合搖艣。』祖云:『合是吾度汝。』惠能曰:『迷時師 度,悟了自度;度名雖一,用處不同。惠能生在邊方,語音不 正,蒙師傳法,今已得悟,只合自性自度。』祖云:『如是! 如是!以後佛法由汝大行。汝去三年,吾方逝世,汝今好去, 努力向南;不宜速說,佛法難起。』惠能對五祖說:『我是南方人,不熟悉這裡的山路,我怎麼去 江口呢?』五祖說:『你不用擔心,我會送你!』二人來到九 江停船的地方,上了船,五祖親自划船。惠能不安的說:『和 尚您請坐!弟子來划吧!』五祖說:『注定是我來『渡』﹝雙 關語:一解:五袓划船送惠能。二解:五袓傳法惠能,惠能得 以見性成佛。﹞惠能說:『我不懂時,才需要您來教!現在懂 了,我就應該自己去實行!同是『渡』字,卻有不同涵意。』 『我生長在南方邊疆之地,沒有念過書,講話又咬音不準,是 個文化水平低落的人士,在社會上沒有地位!師父您不嫌棄我 ,現在既然得傳法,了解了成佛的法門,就應該自己渡化自己 了!』五祖說:『這麼講就對了!以後的佛法,就靠你去弘揚 了!放心的去吧!你走了三年之後我才會圓寂,你努力往南走 !不過你目前所了解的佛法仍不宜弘揚,因為佛法不是那麼容 易興起的!』為何六祖仍不適合弘法?因為衣缽傳給了他,還 有很多人不服,這就是正法很難興旺的原因啊!
惠能辭違祖已,發足南行,兩月中間,至大庾嶺。逐後數百人 來,欲奪衣缽。一僧俗姓陳名惠明,先是四品將軍,性行麤糙 ;極意參尋,為眾人先趁及惠能。惠能告別了五祖往南走,走了兩個多月,到了大庾嶺。五祖回 到了道場,好幾天都不出房門,大家很懷疑,於是派人問候師 父。五祖說:『我沒有病!可是衣缽已經去南方!』有弟子問 :『你老人家傳給了誰?』五祖說:『能者得之。』這是一句 雙關語;『能者』得之就是有本領的人得到了。另外,惠能的 『能』也是這個『能』,也可以解釋為傳給惠能了。過後,有 數百人去追惠能,為的是搶奪衣缽。
有一個出家人俗名叫做陳惠明,過去是個將軍,官拜四品,個 性急躁而粗魯。他一心想找到惠能,因為當過兵,長於追蹤, 所以比其他人先追上惠能。
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,曰:『此衣表信,可力爭耶?』能隱草 莽中。惠明至,提掇不動,乃喚云:『行者!行者!我為法來 ,不為衣來。』惠能遂出,盤坐石上。惠明作禮云:『望行者 為我說法。』惠能云;『汝既為法而來,可屏息諸緣,勿生一 念,吾為汝說。』良久,惠能云:『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 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』惠明言下大悟,復問云:『上 來密語密意外,還更有密意否?』惠能云:『與汝說者即非密 也。汝若返照,密在汝邊。』明曰:『惠明雖在黃梅,實未省 自己面目。今蒙指示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今行者即惠明師 也。惠能曰:『汝若如是,吾與汝同師黃梅,善自護持。』明 又問:『惠明今後向甚處去?』惠能曰:『逢袁則止,遇蒙則 居。』明禮辭。惠能知道有人追上來,就把衣缽放在石頭上,他心裡想:『衣 缽本來是個證物,怎麼可以用暴力來爭取呢?』於是他放下衣 缽藏到草叢裡去。惠明來到,竟然拿不動衣缽,這個時候他感 動了,說道:『行者!行者!我是為法而來,而不是為衣缽而 來。』惠能就出來,在石頭上盤腿而坐。
惠能坐穩後,惠明向前頂禮,看著這位行者說:『請為我說法 吧!』惠能說:『你既然真的是為法而來,就先屏息諸緣,勿生 一念吧!』也就是聽法前先將所有外緣通通捨掉,暫時放下,一 個念頭都不要生起。
等了很久,惠能知道惠明準備好了,惠能就說:『不思善!不 思惡!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』不去思考對與錯 ,沒有好!也沒有壞!就在此時,不會去比較,也沒有分別心 了!為什麼不再起分別心呢?因為惠明是修行人,找到了惠能 ,想求的不是如何念佛、拜佛、數息、打坐、修行,他想知道 的是『自性本體』最高的根源;畢竟惠明是個有緣、有根器的 人!
惠明一聽就懂了,可見十多年來在五祖的道場聽神秀大師兄講 經說法都是依文解義、騷不著癢處!唯有這句話『屏息諸緣』 ,屏息了以後,叫他不能有得失心,也不能有成就感!既然屏 息了諸緣,頭腦不起作用,不落入時間,你才能夠找到時間的 源頭!那就是我們的本體。
惠明對惠能的信心不夠,於是繼續問:『五祖傳下來的法門還 有沒有其它秘密的呢?』他為什麼要問呢?因為五祖當初交代 他們師兄弟們要把三藏十二部經典,以各人所知濃縮成幾句話 !誰寫得好,就把衣缽傳給誰!可是佛經三藏十二部浩瀚如海 ,怎麼可能讓惠能的幾句話就能包括?惠能說:『我能夠跟你 講的,就不是祕密,真的秘密,要你自己去體會!』所以以前 惠明所聽到的都是膚淺的一面,沒有聽懂佛法的精華。惠能說 :『既然跟你講的都不是祕密,如果你能夠反照,常常研究了 解自己的身口意,你會發現最高的祕密都在你那裡!』六祖是 個不識字的人,但能講出這些話,因此更能夠肯定禪宗乃是正 法。
惠明聽了惠能所講的『最高秘密』,於是就說:『我雖然在師 父五祖黃梅道場這麼久,可是從來不知道怎麼去找自己本來的 面目,也從來不知道去反省自心,今天很感激得到您的指引, 猶如『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』,從今以後您才是我的師父。』 惠能說:『如果你了解了什麼是自性本體的話,我和你才是五 袓的入門弟子!你要好好的珍惜,如此保持不變修行下去!』 六祖這個開悟者沒有我相,以上的話既不驕慢也沒有半點成就 感。
惠明問:『今後我要去那裡呢?』惠能說:『逢袁則止,遇蒙 則居。』有的書上解釋說:『你去到有『袁』字的地名,就留 在那裡,遇到有『蒙』字的地名,你就住在那裡。』又有人解 釋很長的袖子叫做『袁』,故解釋為如果遇到長袖遮手,暗示 意圖不明、暗藏危機,小心遇到了陷阱,你就不該進去,『蒙 』是遮蔽的意思,也就是說,如果別人意料不到的地方,那你 就可以隱居下來!原則上六祖應該不是明指地名,但這些解釋 是見仁見智並不重要!
惠能後至曹溪,又被惡人尋逐,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,凡經 一十五載,時與獵人隨宜說法。獵人常令守網,每見生命盡放 之。每至飯時,以菜寄煮肉鍋;或問、則對曰:『但喫肉邊菜 。』惠能後來到了廣東曲江縣曹溪,又被壞人追蹤到,於是在一個 叫四會的地方,隱藏於獵人隊中,共歷經十五年,他常隨緣的 ,依其根器及需要為獵人們講述一些佛法。那些獵人經常要他 守著獸網或捕捉野獸的陷阱,可是惠能看到野獸、鳥類被捕捉 時,立即將牠們放走。每到吃飯時,總是將菜放在肉鍋裡煮, 有人問他,則說:『我只吃肉邊菜。』
一日思惟:『時當弘法,不可終遯。』逐出至廣州法性寺;值 印宗法師講『涅槃經』。時有風吹旛動,一僧曰『風動』,一 僧曰『旛動』,議論不已。惠能進曰:『不是風動,不是旛動 ,仁者心動。』一眾駭然。有一天,惠能知道因緣成熟,該是出來弘法的時候了,他來到 了廣州法性寺,正值印宗法師在講『涅槃經』。當時風正吹著 旛,旛不停地飄動著﹝旛就是長長垂直下來的布條,像旗一樣 ;但旗是寬寬、方形的﹞,有一位出家人說是『風動』,另外 一位說是『旛動』的現象,他們爭論不休;惠能聽了他們的爭 議,就隨口說:『不是風動、不是旛動,是仁者心動。』意思 是說:『其實風動、旛動都不是主要問題,而是你自己的心在 分別!』這麼一講,大家都很驚訝!
印宗延至上席,徵結奧義,見惠能言簡理當,不由文字。宗云 :『行者定非常人!久聞黃梅衣法南來,莫是行者否?』惠能 曰:『不敢。』宗於是作禮,告請『傳來衣缽、出示大眾』。 宗復問曰:『黃梅付囑,如何指授?』惠能曰:『指授即無, 惟論見性,不論禪定解脫。』宗曰:『何不論禪定解脫?』惠 能曰:『為是二法,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之法。』宗又問: 『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?』惠能曰:『法師講『涅槃經』,明 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。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:犯四重禁、作 五逆罪、及一闡提等,當斷善根佛性否?佛言:善根有二,一 者常,二者無常,佛性非常非無常,是故不斷,名為不二;一 者善,二者不善,佛性非善非不善,是名不二。蘊之與界,凡 夫見二,智者了達其性無二,無二之性即是佛性。』印宗法師聽了惠能與眾不同的見解,及簡單扼要的對答,就把 他延請到席上,並請教其見解是根據何來?並說:『我看你這 個帶髮修行人不是泛泛之輩,我曾聽說五祖弘忍大師已經將釋 迦牟尼佛的衣缽傳承給一位修行人,而且聽說那位修行人來到 了南方,莫非就是您啊?』惠能很謙虛的說:『不敢!』於是 印宗法師就向他頂禮,並請他將衣缽展示出來,好讓大家有福 報瞻仰。
印宗法師接著問:『黃梅咐囑,如何指授?』五祖弘忍大師有 什麼交代嗎?有指示修行人怎麼修行嗎?惠能說:『弘忍大師 沒有特別指示,也沒有規定我們要修那一種法!只是提醒我: 『要明白什麼叫做見性!不論禪定解脫,見性是最重要的!』 』
印宗法師又問:『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?』惠能答曰:『法 師講『涅槃經』明佛性,是佛法不二之法。如高貴德王菩薩白 佛言:『犯四重禁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,當斷善根佛性否? 』佛言:『善根有二。一者常,二者無常,佛性非常非無常, 是故不斷,名為不二。一者善,二者不善,佛性非善非不善, 是名不二,蘊之與界,凡夫見二,智者了達其性無二,無二之 性,即是佛性』。這一段是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對佛求法。
涅槃經中高貴德王菩薩問佛:『如果一個人犯了非常嚴重的四 重禁罪、五逆罪及一闡提,像這樣的人是不是就沒有佛性?』
四重禁罪是指犯了四波羅夷罪,即極重罪;淫戒、殺戒、盜戒 、大妄語戒等四種罪。五逆罪是指犯了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 、破和合僧及出佛身血等五逆之罪。不信諸佛所說教戒,斷滅 一切善根的人,稱為一闡提。
佛陀回答高貴德王菩薩:『善根有兩種,一者常,二者無常。 』如果人行善不欲人知,那叫做『善根』;另一種是行善欲人 知,例如:因為行善捐了兩百萬,就為了得到一個匾額『善長 仁翁』,掛在家中,這種不叫『善根』,但也是行善,是值得 讚歎的!不過這個叫做『善果』,或許叫做『善花』。花是供 人觀賞的,果是讓人實質享受到結果。行善得到了一個很好的 結果,而得到他人的讚歎,那叫做『善果』,行善不欲人知, 就像樹根長在泥土裡面,頂多露出一點點,那就叫做『善根』 。一個人行善不欲人知,有兩種情況:第一種是經常如此。第 二種則是因行善人的心情與環境而定;所以善根是常與無常的 。
印宗聞說,歡喜合掌,言:『某甲講經,猶如瓦礫;仁者論義 ,猶如真金。』於是為惠能薙髮,願事為師。惠能逐於菩提樹 下開東山法門。惠能於東山得法,辛苦受盡,命似懸絲。今日 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,莫非累劫之緣!亦是過去生 中供養諸佛,同種善根,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。教是先 聖所傳,不是惠能自智。願聞先聖教者,各令淨心;聞了,各 自除疑;如先代聖人無別。一眾聞法,歡喜作禮而退。『印宗聞說,歡喜合掌!』印宗法師聽了就很歡喜地合掌,以 表真誠的感激。其實許多經典,如果未經善知識的解釋,不一 定透澈了解;就如中學生初次拿了物理、化學的課本,不見得 能看得懂。所以這位老修行人,修了那麼多年才聽到涅槃經的 真意,心中非常歡喜!他說:『我以前講的經都只在文字上打 轉,未能在佛性上體會,像碎石瓦片一般,您講的佛法,卻能 脫離文字、通達心源而直見佛性,像是精純黃金般的難得!』 所以他很樂意地為惠能剃除鬚髮,並奉惠能為師,惠能就在他 的道場,開講五祖傳承下來的頓悟法門。
法性寺有棵菩提樹,是從印度來的大菩薩智藥三藏法師所種, 當時他預言道:『七百年後,將會有一尊菩薩在這菩提樹下傳 授佛陀的頓悟之法。』算起來恰好就是六祖惠能大師。 惠能在五祖道場得到佛法,受盡了艱辛與挫折,連生命都朝不 保夕!今天與出家、在家的修行人能聚在一起討論佛法,都是 大家多生累劫結下的善緣,也是我們過去生中曾供養諸佛、布 施、種善種子,才有緣聽到釋迦牟尼佛、五祖傳下來的法,要 知道這『頓悟法門』是可以讓大家短時間之內即可證悟本體自 性,這些是藉由佛陀、菩薩及祖師傳下來的法,而不是我惠能 發明的。
惠能接著又說:『願聞先聖者,各令淨心,聞了,各自除疑, 如先代聖人無別。』大眾聞法,歡喜作禮而退。大家聽了佛陀 、菩薩、祖師們傳下來的法以後,要好好清淨自己的心,了解 自己的弱點,並增強信心;也就是對修行的方向、用功的方法 已無疑惑,且對真如的體悟信心更堅定,堪能獨自用功修行, 自度度他!